以下文章来源于回澜听涛 ,作者涛君
转自:回澜听涛,ID:opinionline,作者:涛君
不唯GDP的时代,上市公司成为观察城市的新视角——数量、大小、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更能反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
截至4月末,青岛58家境内上市公司已尽数亮出了2021年年报以及2022年一季报:
2021年,58家上市公司总营收达5203.14亿元,同比增长20.17%;其中,48家企业实现营收正增长。海尔智家、海信视像和青岛啤酒营收额稳居前三,均突破300亿。另有5家企业,出现净利润亏损;
总裁班
2022年一季度,58家上市青企合计营收1327.31亿元,同比增长16.55%。其中47家盈利,11家出现亏损。
不能否认,春天的这波疫情确实给部分企业带来了困扰,但这并不能抑制这股原动力持续释放的经济能量。从数据看,58家企业总营收保持了稳健的正向增长,这在微观层面上反映了青岛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质量。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仍有12家青企排队等候IPO过审,数量稳居全省第一。这一方面是经济转型下创新创业企业加速成长的缩影,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各方对资本市场应有的信心。
当然,青岛要的绝对不仅仅是“数字”绝对优势,还要有“市值规模”绝对比重,更要看这些市场中的“头部”主体能否真正在振兴实体经济中发挥头部效应。衡量的标准也很简单:
质量最终都要在价值创造上体现。
01、看“数”
在最新公布的山东上市公司2022一季度市值排行榜中,海尔智家位居第2,青岛啤酒位居第7,这个位次相较于2021年度榜单基本持平(海尔智家第2、青啤第6)。山东16地市中,无论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总市值,青岛都位列第一方阵。
截至今年的第一季度,58 家上市青企总市值达到6530.45亿元。比对2017 年5月31日的3223.43亿元总市值,青岛仅用5年时间便实现翻番。而细看2021年年度“报表”,成绩着实可圈可点。
看总营收,5203.14 亿元,较上年增加 873.42 亿元。前三甲都跨过300亿,过50亿的企业由2020年的15家增长为20家,有4家公司营收增长超过100%,青岛中程更是实现了477.97%的同比增长;
看净利润,365.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3.23亿元。58家企业,53家实现盈利,33家实现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7家归母净利润超10亿。
不过,伴随着疫情和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2022年度第一季度出现了小波动——亏损企业数量由5家扩大到11家。并且48家公司营收实现正增长的同时,只有33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的正增长。换言之,盈利的速度滞后于营收,新的一年里上市企业的盈利难度在逐步加大。
当然,整体上看,上市青企仍然保持着向上的趋势,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都保持了正向增长,而这也是青岛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最直观的外在体现。比如东方铁塔和海联金汇,这两个制造、新材料行业的佼佼者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幅326.54%和182.74%。
逆势而上的成绩,给了青岛更大的底气和信心。要知道过去的一年,可谓青企上市的“大年”,其补充的新鲜血液,大多数分布在医药、新材料、环保等行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征和工业、冠中生态、海泰新光、德固特、海程邦达、百洋医药、海泰科、德才股份、青达环保、青岛食品、云路股份……他们不止带动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同时意味着实体经济增添了更强的韧性和更新锐的拉动力。
除去A股上市的这11家公司,北交所的设立也给青岛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21年新增上市企业中,建邦科技和丰光精密成为北交所第一批上市公司。这无疑更代表着青岛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活跃度,他们在资本市场中找到了融资融智最高效的途径,经此向更强大的创新主体靠近、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回望2021,青岛新增15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14 家、境外上市1家。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不仅领跑山东,在北方城市中排名也仅次于北京和天津。而这个步履不停的进程,才刚刚开始。
02、看“储备”
据 Wind 数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1日,山东有38家企业处于排队上市状态。其中,青岛有12家,占了总量的近1/3;烟台紧随其后,有8家;淄博4家;济南3家;威海、日照、聊城各2家;东营、潍坊、临沂、泰安、济宁各1家。
相较于去年“15家公司境内外上市”的数据,青岛依旧保持了稳健的增速。按照青岛“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上市青企的数量将在“十四五”末突破100家。
不过在数量之外,更应该关注的是这批“上市后备军”所蕴藏的产业实力。
作为一座城市最硬核的品牌资产,上市企业不仅具有最敏锐的市场嗅觉,可以借助外部条件找准利润最大化区位,可以在扩张或重组的过程中带来乘数效应、加速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同时这12家企业的身后,还有更多的企业和市场主体。
脱颖而出的上市公司是一个缩影,在他们身上更多是要看到青岛的市场活力、产业政策和营商环境。
纵观12家排队上市的青企,泰德轴承、歌尔微电子两家企业在青岛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开启证监会待审模式;
此外,还有获深交所创业板受理的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朗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有屋智能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豪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盘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深主板受理的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三柏硕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交所受理的青岛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这12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据了绝对优势:
人工智能、材料、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产业升级带来的“质变”让更多人看到了“高新”产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不止于此,在青岛证监局辅导的企业也已经达到了22家。比如一年卖出10亿元坚果的沃隆食品,专注于智能骑行设备软硬件研发、生产、销售的迈金科技,青岛凯能环保科技、青岛雷神科技……
22家企业,同样是以“高新”为主。它们暗合了振兴实体经济的、“7+4+7”重点产业链布局,也代表了青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2022年以及更远的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青岛高科技企业抢滩资本市场。
03、看“支撑”
一方面,上市青企以其良好的成长性和扩张性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另一方面,作为行业最优秀的代表,它们的成长与扩张同样需要以城市为依托。
近年来抢眼的表现,让资本看到了青岛企业的含金量。而为了让资本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优质企业,青岛也推出了一系列 “引流” 措施:
结合企业上市需求,出台《青岛市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为上市本市企业提供最高400万元的奖补;
充分发挥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等机构的培育作用,举办各类培训160余场次,参训企业超过13000余家次,为企业提供引进创投风投、股改、辅导、上市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注重企业梯度培育,打造上市工作 “培育一批、辅导一批、排队一批、上市一批” 的后备梯次发展格局。
这其中,“金融赋能实业”的力量不容忽视。
自2014年获批全国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青岛始终是北方城市里财富管理行业的必争之地:
截至2021年末,青岛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441家,居全国(包括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5 个计划单列市)第10位;
管理基金1732只,居全国第9位;
私募基金管理规模1639.39亿元,居全国第14位。
可以说,这片金融高地就是为企业筹措发展资金而打造的“蓄水池”,是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助推器”。
当然,除了“金融赋能”这个杀手锏,还有一股低调的“智力支持”不容忽视。
近年来,中国的大学通过各种方式孵化出很多企业,正在成为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而在青岛,前身为化工学院的青岛科技大学已经悄然孵化了多家上市公司。
创立于2000年的软控股份,2002年其孵化出的赛轮轮胎,2021年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海泰科,青岛金王、玲珑轮胎、万华化学……青科大直接或间接孵化的上市企业已经达到了8家,58家上市青企中有4家携带“青科大”基因。这种“产学研”协同融合带来的校企上市潮,为青岛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管中窥豹,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正多元全面地展示着青岛这座城市的经济厚度与浓度。这里,仍是也将是资本汇集的必争之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商界高级管理人才继续教育学院EDP中心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