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本期推荐 | 昂起青岛万亿龙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迈向收官、新“国企十条”接续出台

发布时间: 2022-07-28 查看次数:644 发布人:新商界

转自:回澜听涛,ID:opinionline,作者:涛君

事关万亿,收官在即。

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顶格通过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已经到了收官的冲刺阶段。这场意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三年攻坚,不断加固着国有企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梁柱”。


总裁班.jpg


青岛作为国有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里站在最前排,于2020年成为继上海、深圳、沈阳之后,第二批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城市之一。根据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力争到2022年,打造一批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至1000亿元的企业集团,努力培育一批中国500强企业集团。


如今三年行动收官在即,青岛会拿出怎样的答卷?


截至目前,青岛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96项改革任务总完成率已达99%,继2021年半年获A级等次后,在年度评估中再次获得A级等次;


综改试验工作台账117项改革任务完成率96%;


今年前5个月,市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 2.68 万亿元,同比增长7.6%;营业总收入实现2541.1亿元,同比增长13.2%;利润总额实现132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与数据交织辉映的,还有一批 “点睛” 的企业和项目。


百年青啤,成为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 “灯塔工厂”;


国信集团牵头建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交付运营;


澳柯玛正快马加鞭、高速高质推进青岛市智能家电强链产业园建设;


海发集团在国有资本证券化的道路上战绩赫赫,这个金牌“操盘手”自主或参与管理基金9只、规模226亿元,投资项目100余个,剑指“资产营收双两千亿”的“十四五”目标……


总裁班.jpg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既是政治任务,更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好风凭借力,“龙头”昂扬、“龙身”腾飞、“龙尾”舞动,这些啃过“硬骨头”、蹚过“深水区”的先锋队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服务发展大局、聚焦主业实业等方面不断实现着创新突破。


如今,三年行将期满,成绩不是句号,跑出来的“加速度”必须保持惯性。走在前、开新局,山东再次吹响国企改革的新号角:


到2025年,要打造5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15 家左右具有市场主导权的行业一流企业、100 家左右“专精特新”和 “单项冠军”企业。


新征程在即。青岛,使命在肩。国企,必须要做大、做强、做优、做远。


01

新“国企十条”

继2017年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十条意见后,山东时隔五年再发重磅文件——《关于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


总裁班.png


作为国资国企大省,山东深知国有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总体社会财富中的主导地位;在新发展格局下,也深知其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外部风险挑战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2021年,山东省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9988.4亿元、利润总额1022.6亿元、净利润730.2亿元,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41739.3 亿元。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均列全国各省区(不包括直辖市)首位。


可以说,国资国企是山东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一大优势,能否发挥好这项优势直接关乎高质量发展全局。而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山东也明确提出了“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开展企业高质量发展对标提升行动,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的要求。


这恰是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即将收官的节点期。此次新“国企十条”的接续发布,也正是为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细看新“十条”,对新时代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目标的表述相对集中——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并且针对夯实“五力”列出了详尽的目标、举措。


以创新为例,山东想要科创走在全国前列,国企必须当好“领头羊”。到2025年,工业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3%,其中制造业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重点企业达到5%以上。


总裁班.jpg


目标明晰、任务已定,从纸面落地要看实绩,而实绩拼到底还是在人。


不久前,青岛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组织召开市直企业作风能力提升述职问询工作专题会议。19家国企负责人登台“打擂”,述工作、摆问题、找原因、谈打算。这种传导压力、激发活力的问询模式无疑就是加快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先验性“路演”。


“世界一流”要争、经济创新力要强、“青岛制造”要“青岛创造”进阶,国企是关键变量。


02

提升“五力”,“龙头”朝哪儿摆

今年年初,青岛市国资委发布了2021年青岛国资工作十大亮点,在宣布提前超额完成国企改革工作目标任务的同时,立定了下一个新目标:


十四五末,青岛市域国企资产总额迈上8万亿元。相当于目前所有中央企业海外资产总额。


作为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试点城市之一,青岛市属国企综合实力理应在山东持续领跑、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前排。


2021年,青岛市属企业资产规模过千亿企业达到7家,过百亿企业达到12家;2022年1至5月,青岛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6%、13.2%。


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体系规模”,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国企在工业增加值、地方纳税额、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上彰显着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结合青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实际来看,想要实现“8万亿”目标,引领带动作用仍需聚力聚焦、有的放矢。


在市直企业作风能力提升述职问询工作专题会议上,青岛19家国企围绕“做大做强”细化了对标提升的方向:


聚焦实体经济——国企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既是供应链的供给侧,也是供应链的需求侧。青岛要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国企就必须做好产业的“领头雁”,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责主业。


比如24条重点产业链上,明确海湾化学、中车四方等20家产业链 “链主”,要充分发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的带动作用;


聚焦项目招引——重大项目是实现地方经济行稳致远的“定盘星”,国企要自觉服务于基础性经济安全,同时也要自觉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


从集成电路到新能源汽车,再到高端化工、大型海洋养殖工船,芯恩集成电路项目、奇瑞新能源汽车项目等30个产业项目投资建设,需要国企充分发挥、提升供给对需求适配性的主导作用;


聚焦城市更新建设——这是国企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战略、更好匹配服务城市建设的最佳时机。截至今年5月,青岛市属企业参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共46个项目,总投资达到3135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437亿元。


03

从“对标一流”到“成为一流”

于城市而言,经济发展需要新增长点、新动能,需要持续创造产业与企业价值,需要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时具备更强的资源整合力和控制力,所以培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是创新发展的必需。


对国企而言,成为一流则是“宿命”里的必然。业务规模巨大、创新资源丰富、地域分布广泛,这是做一流的先决条件,而作为跨国公司中的主体,已经“走出去”的国企必须成为一流才能具备存活发展的竞争力。


一流的装备、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文化,这是数年来青岛国企改革自我加压的明确标的。仅以技术革新为例,2021年青岛市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91%,承担各类科技重大创新项目162项。为什么重创新?“不卖+限制”的国际挑战要求国企,必须率先技术自主化。


又如,持续深入推进的“工赋青岛”专项行动、支持国企企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都是要在管理、生产、运营等方方面面让国企快人半步。中车云链四方、双星物联网等互联网平台的投入运行,就是在奔一流的进程中加“数”加速。


总裁班


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岛国有经济的领航者比照“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仍有距离:


企业资源对外依存度还比较高,部分核心产品、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产品附加值、品牌价值与世界一流企业比仍有差距。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即将收官的2022年,国企也迎来了转折之年。


《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这些新时期重要的顶层设计为企业提供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契机。


山东提出“创新驱动”,三年行动之后又如何创新?


董事会要“懂什么”、要怎么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资源整合该“往哪合”、要如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混合所有制应“怎么混”、要怎样盘活“国资”+“资本”的活水……


对青岛国企来说,使命清晰、目标明确,实干就在眼前、实效落在当下。